从这个意义上讲,把东西放进 Read Later 只是为了缓解焦虑。当你领悟到这一层,并且想要据此而采取行动时,可能才能真正去读 Read Later 里的东西,因为知道自己只是在缓解焦虑,用理性反复劝说自己,之后也就不焦虑了,那么收集到 Read Later 里的内容就变成了真正要读的内容(内容量也变少了)。

8 comments

Haiteng
放进 read later 里的东西应该是有一定概率有用而且想起里会看的东西,看一篇赚一篇,不看也不可惜. 这可以联系到四象限分类法,四象限画出来并不是为了让你去清空全部四个象限的,你放入稍后读的东西很少会是重要紧急,或者重要不紧急,因此本来就不可能被清空,换句话说,把你的稍后读列表命名为 “maybe read later”, 一切就都合理了
之前写过类似的话题:

「稍后阅读」是整理信息的第一步,本身这个动作并不错误:你无需在判断一个知识的价值后马上学习它。

实际上,学习知识的最佳办法永远是在你对其有需求的时候。这个需求,可能是来自一篇要写的文章,或是一个在设计的一个项目。当你发起一个令你疑惑的问题的时候,这个知识可能会给你一个解答,你会不读吗?

当你有需求的时候,「稍后阅读」列表里可能发生联系的知识就是最好的创作资源。每一次你给「稍后阅读」列表添加新信息的过程,都在为发生一次知识的关联而做准备。

当我们感叹「稍后阅读」变成「永不阅读」的时候,想想是不是太久没有新的项目要创造,是不是太久没有不得不解答的问题问出来了?

同理适合书籍。《黑天鹅》作者拿拥有三万本藏书的艾柯举例子,告诉你为什么你囤书但是不看书是有价值的事情……他还用把这种个人收藏的未读之书叫做「反图书馆」(antilibrary)。

https://www.brainpickings.org/2015/03/24/umberto-eco-antilibrary/
我之前尝试过用gtd的方法给自己规定,每天必须清空大于添加数量的文章/视频/播客,100天下来,这样的积压缓解非常明显,但是随后又一天天得积攒了起来。所以「把这些标记了later」的东西当作待办事项,终究是在给自己增添心理上的负担。因为从添加的那一刻起,实际上我是在透支未来的时间,承诺自己未来某刻会用来「还这笔债」。

所以我觉得干脆就不要给自己 read it later 的机会:如果真的有用,需要读,我就立刻两分钟看完;如果估摸着以后可能会用得到,就跟那些「读完觉得很有用」的文章一起扔进自己的 Archive (不论什么形式)。这样读都没读就扔进 archive 的文章应当是「或许有用但当下并不着急」的内容,就算真的这一辈子不读到,也不可惜,这是缘分。所以非常同意海龙把它理解成「maybe read it later」,但是之余我个人,我更愿意把它们藏得深一点,眼不见心不烦。内心再说:你看我的 read it later 空空如也。

但是其实我写这条回复的主要原因是,我最近感觉,有时候人要想开一点,少看两篇「可能用到」的文章,少订阅两个「这个视频很有趣,我想之后他们创作的视频一定也很有趣」因而订阅的频道,都不会是自己的损失。我自己本不是一个特别在意时间的人;如果说我在二十岁最大的遗憾可能就是有太多的爱好,想体验不同的人生。但是到头来身体出了问题的时候,可能想到的更多会是:「趁着有精神,多看两本书自己喜欢的书吧!」或者「今天还不算太冷,可能走两步透个气」。

抱歉说了这么些丧气的话。真的,我就想对自己讲,别老没事 GTD 了,哪有那么多时间可以预支,走好每一步吧。可能需要有一些外力的作用才能让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转变。

还有堪培拉的公立医疗,哎……
rexarski
我之前尝试过用gtd的方法给自己规定,每天必须清空大于添加数量的文章/视频/播客,100天下来,这样的积压缓解非常明显,但是随后又一天天得积攒了起来。所以「把这些标记了later」的东西当作待办事项,终究是在给自己增添心理上的负担。因为从添加的那一刻起,实际上我是在透支未来的时间,承诺自己未来某刻会用来「还这笔债」。 所以我觉得干脆就不要给自己 read it later 的机会:如果真的有用,需要读,我就立刻两分钟看完;如果估摸着以后可能会用得到,就跟那些「读完觉得很有用」的文章一起扔进自己的 Archive (不论什么形式)。这样读都没读就扔进 archive 的文章应当是「或许有用但当下并不着急」的内容,就算真的这一辈子不读到,也不可惜,这是缘分。所以非常同意海龙把它理解成「maybe read it later」,但是之余我个人,我更愿意把它们藏得深一点,眼不见心不烦。内心再说:你看我的 read it later 空空如也。 但是其实我写这条回复的主要原因是,我最近感觉,有时候人要想开一点,少看两篇「可能用到」的文章,少订阅两个「这个视频很有趣,我想之后他们创作的视频一定也很有趣」因而订阅的频道,都不会是自己的损失。我自己本不是一个特别在意时间的人;如果说我在二十岁最大的遗憾可能就是有太多的爱好,想体验不同的人生。但是到头来身体出了问题的时候,可能想到的更多会是:「趁着有精神,多看两本书自己喜欢的书吧!」或者「今天还不算太冷,可能走两步透个气」。 抱歉说了这么些丧气的话。真的,我就想对自己讲,别老没事 GTD 了,哪有那么多时间可以预支,走好每一步吧。可能需要有一些外力的作用才能让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转变。 还有堪培拉的公立医疗,哎……
作为受益者,我感觉堪培拉公立医疗还挺好的……你是遇到什么事了吗?改天可以出来坐坐。
rexarski
我之前尝试过用gtd的方法给自己规定,每天必须清空大于添加数量的文章/视频/播客,100天下来,这样的积压缓解非常明显,但是随后又一天天得积攒了起来。所以「把这些标记了later」的东西当作待办事项,终究是在给自己增添心理上的负担。因为从添加的那一刻起,实际上我是在透支未来的时间,承诺自己未来某刻会用来「还这笔债」。 所以我觉得干脆就不要给自己 read it later 的机会:如果真的有用,需要读,我就立刻两分钟看完;如果估摸着以后可能会用得到,就跟那些「读完觉得很有用」的文章一起扔进自己的 Archive (不论什么形式)。这样读都没读就扔进 archive 的文章应当是「或许有用但当下并不着急」的内容,就算真的这一辈子不读到,也不可惜,这是缘分。所以非常同意海龙把它理解成「maybe read it later」,但是之余我个人,我更愿意把它们藏得深一点,眼不见心不烦。内心再说:你看我的 read it later 空空如也。 但是其实我写这条回复的主要原因是,我最近感觉,有时候人要想开一点,少看两篇「可能用到」的文章,少订阅两个「这个视频很有趣,我想之后他们创作的视频一定也很有趣」因而订阅的频道,都不会是自己的损失。我自己本不是一个特别在意时间的人;如果说我在二十岁最大的遗憾可能就是有太多的爱好,想体验不同的人生。但是到头来身体出了问题的时候,可能想到的更多会是:「趁着有精神,多看两本书自己喜欢的书吧!」或者「今天还不算太冷,可能走两步透个气」。 抱歉说了这么些丧气的话。真的,我就想对自己讲,别老没事 GTD 了,哪有那么多时间可以预支,走好每一步吧。可能需要有一些外力的作用才能让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转变。 还有堪培拉的公立医疗,哎……
祝你健康!
𝑯𝒂𝒊𝒍𝒐𝒏𝒈
作为受益者,我感觉堪培拉公立医疗还挺好的……你是遇到什么事了吗?改天可以出来坐坐。
我约个specialist要排三个月,看完之后说没啥问题,要我回去再观望观望,可是没出多久就有了新症状,再就医的话又要把之前经历的检查重复一遍。然而结论还是「观望观望」。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