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.php?fbid=10157565736293083
無意看到這帖,有點意思

這裡先不管香港的立法會的事了,我還是偏愛拿媒體來說事。

文字,特別是新聞報導的標題,很多時候就是預設一套框架去引導我們對事情看法。

透過不同的報導方式,即是設立不同的框架,同一件事完全可以製造出相反的意見
例如A的前設是很明顯的,就是把你引導到去暴徒和襲擊這兩個前設上,這框架下就很自然對Margraves抱有負面看法。B的框架也差不多,因為在我們的常識裡都知道襲擊人、未定罪疑犯是不對的,何況是在莊嚴的法院裡。

相反D的報導補充Margraves的三名女兒都是性侵受害者這點,那整個焦點完全變了。D這框架一來強調Margraves作為三位受害者父親的角色,另一方面也由本來看似單純地襲擊他人,變成因義憤去為女兒們復仇,即使是私刑也使得他也有了一種正當性。

更重要的是A, B, C, D報導的基本上也是事實,Margraves的身份既可以是在法院裡動粗的暴徒,也是三位受害者的父親,所以事實是多面的,也是主觀的。簡單如Margraves作為「暴徒/父親」和「受害者/性侵疑犯」這兩套並存的角色裡挑選一套來用,那無論用採用哪套,它報導的也已是挑選的事實。

所以媒體即使再中立獨立,它們報導的事實也是片面的,或說本質上無法全面。什麼事實重要、去拍什麼鏡頭,去無視哪些事實等,這種種永遠也是經過媒體人挑選過,媒體呈現的事實,終究只是透過他們的角度去再-呈現 (re-presentation)。

雖然我這裡是針對媒體來說,但得公道地說,這樣的框架設置和挑選可謂無處不在,而這例子只是一個我看到而且比較易懂的例子。例如當我們判斷Margraves的行為是否正確正當時,我們就得挑一個角度、框架或說前設去看。 當你把Margraves視為暴徒在法院鬧事的話,那他一定是錯的。相反如果強調他為人父親的憤怒,以及性侵疑犯的可恥,那他一定情有可原。
而媒體去塑造輿論技巧就是讓我們去採納它們所呈現出來的框架。如果想站在稍為清醒一點的角度看事情,最好當然是了解不同的立場並學會多角度去看事物。要再簡單一點嘛,那就是學會質疑,假如守法和不傷害人、非暴力是常識也是義務的話,那就質疑案中父親為何會一反常態動粗,只有對這些提出質疑我們才會開始了解事實的不同面向。

medium: https://medium.com/p/2861f016e5e0
#反送中 #framing_effect #representation

Comments

Be the first to add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