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reads 上面一則討論「分享40歲未婚無小孩的生活」的貼文引發熱烈討論:(目前)六百則回覆裡,有些是「已婚」不生的、有些是未婚有伴不生的。
▋關鍵訊息:沒有小孩 追求「生活品質」
我一向認為,少子化跟低薪高房價的關連度很低。生與不生的根本問題是「想不想生」。
有別於農業社會,人力=生產力;現代人想有孩子的動機通常很純粹,「想要有」小孩、「喜歡有」小孩、「很愛自己的伴侶所以希望有」小孩
尤其生孩子的主導權是女性:
1. 現代女性高學歷,見識廣
2. 高社會地位女性高收入
3. 領略過「好的」生活品質
4. 正沉浸在「好的」生活品質
單純探討一位「生理女性」如果想要有孩子,目前社會較能接受的大宗途徑和結果是什麼?
1. 她願意讓「某位男性」成為伴侶
2. 與該男性交配得子
3. 論及婚姻。有極大可能性。
4. 進入家庭生活:當先生和孩子的媽
5. 期間,社會地位、收入 停滯或減損
6. 一定會喪失的「好的」生活品質
.
▋少子化的核心問題:女性沒有生育的強烈動機
只要上述的預設條件、路徑和結果沒有改變,現代女性就不會進入生育的狀態。
對現代女性來說,生育的機會成本(aka代價)真的太高。她這一生未來會損失的東西很多,除非她真的很喜歡、純粹衝動地想要孩子。
將 低薪高房價 與 少子化 連結的,檯面上持這種觀點的大部份是未婚男性(我的觀察)。
而我總是在想,
「如果那個男人,有能力照顧九個月孕期」
「如果那個男人,有能力親手照顧0d幼兒」
「如果那個男人,有能力扛坐月子的照顧責任」
「如果那個男人,願意照顧幼兒到國中」
「如果那個男人,不會成為另一個幼兒」
如果「現代男性」有能力把「現代女性」生育的機會成本吃掉至少一半,讓女性維持生活品質,女性生育的意願會大幅提高。
.
▋解決少子化:現代男性應擅長家事/照顧技能
這是解析上述因果後得到的結論。
現代女性生育後賠掉的是社會地位、經歷、收入、生活品質,變成先生和孩子的媽。
斧底抽薪之計就是男性在工作之餘,在家庭裡能也扮演強悍的角色,讓女性完全不擔心會產生巨大的機會成本,是關鍵目標。
在這個環節裡,男性的收入能力不是關鍵;男性「處理家事/孩子的意願或品質」才是關鍵。
因此,針對男性在國高中時期導入「家事技能、育兒技能」課,長期養成素養與意願是關鍵。處理哭鬧的孩子是技術活,男性可以做得很好很有效率。
女兒幼兒時,包巾是我包的,一夜不鬆脫她一夜安穩;女兒哭鬧時是我拍背的,節奏穩定厚實她快速安定。其他包含處理母乳、判斷飲食、餵食食物、換尿布,甚至教養,也都是男性可以快速熟練的技術活。
.
▋一起分攤掉機會成本,生活品質就不會掉太多
坦白說,未婚不生,或已婚不生,收入和生活品質真的是另一個令人流口水的檔次。因為有了孩子,光是想安排一個旅程就綁手綁腳:學校、安親班、補習班,學校課業進度。
「生/不生」,心累的程度先天就差很大。因此,想要解決少子化的人,真的很需要降低現代女性「生育衝動」的負面因子,而那個因子主要是男性。
男性要有能力營造出:「跟我一起有小孩,妳的生如跟現在不會差太多哦」 的實力(或至少演得像一點?😆)
男性先改掉「家事/育兒 失能者」的刻板印象,讓雙方對於維持生活品質都有期待;首先是改掉言必稱「低薪高房價」找借口的習慣吧。
.
這麼熱烈討論,突顯台灣過40無子的人口真的超多。倒底有沒有認真對這群人做實證研究啊?原文》 https://www.threads.net/@jessccyu/post/C4-V5bkBbVa/
後記:我的想想有很多侷限性,有「少子化是問題」的命題,試圖從「大宗路徑」的觀點推理解決方案。因此我的結論不涉及範圍外的群體。

Comments

Be the first to add a comment